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我校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

2018年12月13日

  128日下午,我校在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431会议室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校长钱旭红、副校长戴立益,通识课程及相关院系负责人、教务处工作人员等20余人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教授参加。研讨会主要围绕从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培养角度审视我校通识教育以及如何推进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建设两项议题展开。会议由戴立益主持。

我校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

  我校通识课程教学点责任教授杜成宪在系统梳理和比较了国内外各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从通识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建设标准、课程实施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我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进方案的初步设想。

通识课程教学点责任教授杜成宪介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进方案

  五位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从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汇报了课程建设和开课的基本情况。发言教师分别是:哲学系贡华南(《道德经》课程负责人)、政治学系赵正桥(《< 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程负责人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 共产党宣言>解读》授课教师代表)、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周先荣(《量子史话》课程负责人)、数学科学学院刘攀(《几何原本》课程负责人)。

  与会人员围绕我校通识教育的定位、架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研讨。各位专家学者还就经典阅读类课程的开设意义以及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如阅读章节的选取、问题的设计、考核方式等与课程负责人及任课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上,陆靖与大家分享了他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他指出,做好通识教育首先要明确目标与理想,即华东师大要培育怎样的人。要思考这一问题,可以回归到自己曾经提出的通识教育三问:第一,通识教育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吗?如果是,那么高校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如果不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第二,如果不是以知识结构为主的课,应该怎么上?有无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殊教学环节?第三,课程教学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吗?如果是,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一个几乎无穷大的目标?如果不是,课堂教学以外的必备途径又是什么?他认为第一个问题在今天已得到解决,即通识教育不是以知识结构为主,应当面向价值观念的传递、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品性的塑造。在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他强调既要立足于现实,同时必须要非常清晰地知道理想化的目标是什么,确保每走一步,向终极目标更靠近一点。

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教授讲话

  钱旭红就通识教育目标和经典阅读类通识课程的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作为一所以师范为特色、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师大的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培养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光大者和创造者。经典中蕴藏着人类文明最原始的养分和最重要的内容,对经典的研读应当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对经典的解读过程中,要把人类共同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注意文理、古今、中外的结合,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使学生学会以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要有重点、少而精地选择内容,想办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争论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他看来,课堂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竞争力,学生敢提问、读书多、思路活是衡量一门好课的三条重要标准。关于如何推进通识教育,钱旭红强调,要在明确通识教育终极目标的基础上分步推进,积极打造标杆课程、制定课程标准。他要求教务处在全校范围,挖掘一批有能力的好教师,充实通识课程,提高报酬,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各个院系也应该都有一批这样的老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好的老师、好的课程体系提供学生选择,充分为学生着想。鉴于通识课程的教学难度高、投入大,学校也将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钱旭红校长讲话

  戴立益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我校通识课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基础,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也基本形成了共识。我们的通识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明经典,来拓宽学生知识文化的边界,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多元的思维方法。要实现这样的通识教育目标,需要各方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敢于发表己见,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跳出学科逻辑、跳出经典讲经典。要组建最强的教师团队,加快实施标杆课程的建设,成立通识课程建设推进小组,分阶段制定通识教育方案,向着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断迈进。

副校长戴立益主持会议并讲话

  本次研讨会是我校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新起点上,对通识教育的一次全面审视与思考,为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通识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提出了措施,为学校全力推进通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符哲琦 李振东  文、来源|教务处  编辑|谢瑶姬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