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884人,设有4个学部、33个院(系)85个本科专业,其中58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比88.9%。同时设置11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9个微专业项目,其中最新建成的“AI+X”微专业已涵盖“AI+数学”“AI+地理”“AI+传播”“AI+美术”4个方向。

学校以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第一性原理,坚持“价值引领、通专融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凝聚“唯卓越方可立足”的育人共识,以思维能力提升为牵引,确立了由一目标、三阶段、两课堂、四导向为内核的卓越育人模式,即以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培根、筑基、融通”三个阶段的思维能力培养,推行一二课堂融合的全育人培养方案,构建“思维导向、前沿导向、英才导向、研究导向”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成长为思维全面和创新发展的卓越人才。学校尊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潜质,提供灵活的修读制度。学生可申请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转专业申请不设门槛(非限定专业)。课程资源全面开放,年开设课程近7000门次,学生可跨专业、跨学段选课修读。

建设卓越学院,以卓越学术融合卓越育人。学校汇聚全球优质资源,构筑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卓越学院,囊括10个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总数全国并列第七)、5个“强基计划”项目、3个“双一流”学科、9个国家级文理科科研基地,以“聚焦、交叉、颠覆、进步”为策略,培养“未来领军型的卓越英才”。学院配备顶级师资,以大师培养未来大师;实施通专融合,推出高挑战度荣誉课程;开展进阶式学术训练,培养原创性研究能力;促进双向交流,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推动一生一案、无细案,打通一张课表,推进本硕博衔接培养。2023年首届拔尖班毕业145人,深造率92%。近三年来,卓越学院学生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金奖、教育部“提问与猜想”活动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特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超400项。

引领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基于“三适应三胜任”理念,实施“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学校16个师范招生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4个专业通过第三级认证,11个专业通过第二级认证。深化书院制养成教育,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先后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98.5%师范毕业生回生源地从教,95.1%坚守基础教育一线,80%进入重点学校,64.9%坚守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了中国首位入选“全球教师奖”的杨博雅、志愿任教西藏的上海籍学生张敏等一批典型。

打造“金字塔”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塔尖是凸显思维模式变革启示意义的“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已建设23门;第二层是促进思维模式图谱构建的“经典阅读”课程群,已建设70门;第三层是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训练的模块课程群,已建设253门。学校通识教育改革得到上级部门、社会媒体和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和认可,30余门课程获省部级课程荣誉称号,《光明社教育家》《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推送华东师大通识教育理念和做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西湖大学等兄弟高校引入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程。

建好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构建师范特色“五位一体”双创育人体系,培植“教育家情怀、企业家精神”的双创文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国-市-校”三级科研训练体系,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团队;近5年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4项、市级1092项、校级1317项。近三年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00余项,取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成绩全国第九、上海第二,7年7篇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优秀论文奖、连续三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特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卓越育人成效显著。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量全国高校并列第四;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第一单位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水杉在线:大规模个性化全民数字素养在线学习提升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共15个);8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4门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